中日关系
登录×
电子邮件/用户名
密码
记住我
请输入邮箱和密码进行绑定操作:
请输入手机号码,通过短信验证(目前仅支持中国大陆地区的手机号):
请您阅读我们的用户注册协议隐私权保护政策,点击下方按钮即视为您接受。

中国各地爆发反日抗议

此前日本活动人士登上有争议的钓鱼岛,举行了“慰灵”仪式
2012年8月20日

日本拟将香港保钓人士遣送出境

日本政府不对这些人提起刑事指控的做法招致国内保守派人士反对
2012年8月17日

日本逮捕5名香港保钓人士

日本称将“严格依照法律”处理这些人;中国则警告日方“不能有任何危及中方人员、财产安全的作法”
2012年8月16日

中国称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不负责任

日本首相野田佳彦最近暗示,可能出动海上自卫队保卫尖阁诸岛
2012年8月1日

岛屿争端可能破坏中日关系

中国鹰派要求政府挑战日本对冲绳的主权,因为该县在历史上属于独立国家“琉球国”。专家指出,若因历史上的附属关系提出领土主张,会引起很多人的担忧。
2012年7月26日

写给加藤的几封信

在加藤嘉一《离开中国前的心里话》一文发布后,我们收到多封读者来信,在新浪微博上也得到很多读者评论。我们摘取其中一些发表如下。
2012年7月26日

离开中国前的心里话

FT中文网专栏作家加藤嘉一:我将离开中国,前往美国。这不是抛弃中国,而是为了深化我与中国间的情感联系,让我能够更加客观、冷静地观察、解释和参与中国。
2013年2月9日

丹羽去职风波预示什么?

FT中文网特约撰稿人蔡成平:日本媒体报道称,驻华大使丹羽宇一郎可能被替换,进一步佐证中日正陷入前所未有的紧张状态,钓鱼岛之争恐怕只是这场对决的导火索。
2012年7月24日

日本召回驻华大使讨论钓鱼岛形势

丹羽宇一郎临时回国,突显钓鱼岛的紧张局势愈演愈烈
2012年7月16日

钓鱼岛困境与政策反思

FT中文网特约撰稿人蔡成平:中日发生战争的可能性仍无限趋零,但钓鱼岛今后的走向,“购岛”几乎是板上钉钉,这将强化日本对该岛的支配权,中国将如何应对?
2012年7月16日

日本抗议中国渔政船进入钓鱼岛海域

中国称,这些渔政船是在执行中国专属经济区护渔巡航任务
2012年7月12日

FT社评:让钓鱼岛恢复平静

维持钓鱼岛现状、中日在不放弃领土主张的条件下共同开发,或许是解决这场领土争端的最好方式。爆发公开冲突的代价,远远超过控制岛屿所能带来的经济利益。
2012年7月10日

日本人赴中日争议岛屿“钓鱼”

日本民族主义者以“培训渔民”为由,搭乘14艘渔船前往钓鱼岛附近宣示主权。日方人士称,如果日本政府继续无所作为,禁止私人登岛,可能让中国渔船乘虚而入。
2012年6月19日

日本战后“历史认识”的思想水脉

FT中文网特约撰稿人蔡成平:加藤嘉一被甘肃农业大学制止访问一事,再次引发人们对中日历史问题的思考。日本一方的历史认识,与其战后思想水脉的流向转换有关。
2012年6月11日

日本驻华大使:石原购岛计划将引发危机

丹羽宇一郎表示,执行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的计划,将给中日关系带来严重危机
2012年6月7日

日本人踊跃捐款购买钓鱼岛

但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的提议在日本国内也招致一些反对
2012年5月3日

石原慎太郎:东京都拟买下钓鱼岛产权

日本东京都知事称,将岛屿所有权留在私人手中不利于日本的主权主张
2012年4月18日

中国需警惕石原“买岛”

FT中文网特约撰稿人蔡成平:石原慎太郎声称将以东京都政府名义购买钓鱼岛。在日本国内高民意支持下,他的计划并非没有可能实现,中方必须考虑应对之道。
2012年4月18日

应该对河村隆之“讲史实”

FT中文网特约撰稿人蔡成平:河村隆之的言论是在撕中日民族感情的敏感伤疤,可能导致连锁反应,而还原史实、防止历史被歪曲的工作,更应由受害者中方来做。
2012年2月23日

中日在IMF增资问题上立场一致

中国和日本均表示,欧元区须首先扩大其自身纾困基金的规模
2012年2月20日

日中首脑谈什么?

FT中文网专栏作家加藤嘉一:野田佳彦对中国进行了正式访问。“日中关系很重要,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符合两国共同的利益。”此话没有错,却过于抽象。
2011年12月28日

冷静看待中日货币协议

中日两国签署协议,推动在贸易和投资中使用两国的货币。但是这种操作自北京在2010年出台相关改革后早已可行。然而,用日元和人民币结算的贸易量迄今仍很小,美元仍是主要交易媒介。
2011年12月28日

中日关系距“不惑”甚远

日本亚太政经调研中心理事长蔡成平: 中日即将迎来邦交正常化四十周年,有分析认为,中日关系将进入“不惑期”,但细加探究便知,这恐怕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景而已。
2011年12月27日

莲舫开微博之后

日本亚太政经调研中心理事长蔡成平:日本华裔政治家莲舫11月底开通新浪微博后,中日“爱国青年”都像找到了可供发泄各自民族主义情绪的靶子。
2011年12月8日
|‹上一页‹‹11121314151617181920››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