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×
电子邮件/用户名
密码
记住我
请输入邮箱和密码进行绑定操作:
请输入手机号码,通过短信验证(目前仅支持中国大陆地区的手机号):
请您阅读我们的用户注册协议隐私权保护政策,点击下方按钮即视为您接受。
电影

《封神》展现的是何种民族心理?

姚新勇:《封神1》牢牢束缚于“君臣大义-父子伦常”的双环铐中,只见帝王英雄叱咤风云,毫无独立、平等、自由之现代公民意识的启迪性意义。
《封神第一部》剧照,图片来源:影片资料

《封神第2部:战火西岐》于2025年1月29日在中国大陆上映,《文汇报》发文赞其不仅视觉特效优秀,而且导演“并不满足于对《封神演义》的经典复刻,而是借神话之镜,映照出权力、欲望与救赎的永恒困局。在他构筑的‘封神宇宙’中,融合了西方魔幻题材与东方价值观核心。《封神第一部》表达了君臣父子、天地人伦的古典哲思,又用当代视角追溯、提炼出个性独立、寻求自由等全新意涵;第二部则消解了传统故事中‘非黑即白’的二元逻辑,力图展现人性的复杂与幽微,由此将中国人的善恶观进一步具象化”(《文汇报》文:《<封神第二部:战火西岐>票房突破8亿元,“封神宇宙”还值得期待吗》)。笔者虽尚未观看《封神2》,但由文汇赞辞感觉它很可能仍然陷于《封神1》所打造的貌似新颖、实则陈腐的“封神宇宙”中。故借FT中文网发布此文,以便观众对照观看。

一、引言

根据小说《封神榜》改编的电影《封神第1部:朝歌风云》(以下简称《封神1》),于2023年7月20日在大陆上演,持续热播一月有余。8月31日查豆瓣评分为7.9,显示好于 92% 的奇幻片、95% 的古装片;美团影院广州天河“天娱”影城显示的评分,更高达9.4。该片导演乌尔善说:

“我一直想拍一部属于中国人自己的神话史诗电影。我认为我们的民族文化发展到现阶段,应该对自己的传统文化进行追溯、提炼和重新表达”。大华语影史上,有“神话”和“史诗”,但却鲜有“神话史诗”类型片。“神话不是由个人创造的,它是一个民族共同想象的结晶。史诗是关于一个民族对世界和人性的看法,以及这个民族的精神历程,是一种高度的隐喻……它触及的是整个民族世界观、心理结构、人物性格的原型。它不属于历史,它属于心理学的范畴,探讨的主题是关于我们每个个体在生命成长过程中都必然经历的:价值观的选择,善与恶的判断和自我认知的过程。我们应该站在当下,用今天的视角,重新讲述经典的故事,留下我们这个时代的解读”。“神话有温度,电影有态度。愿我们享受电影,感知世界。”(乌尔善豆瓣留言)

显然,导演的态度严肃,欲站在今天的时代高度,重述过去的神话与历史,以展示中华民族的崇高精神气质与生动的人格心理。具体而言,引导他进行这一创造性改编工作的基本纲领是“两组父子关系”,即文王姬昌与其两子伯邑考、姬发的关系,及殷郊与其父纣王的关系。前者父食子肉、弟及兄位、替父兄报仇,后者父杀子、子叛父又转而拥父,影片正是紧扣这种“爱恨交织的情感”,去进行探索和改编。从而使得影片比原作更为紧凑、集中,而且也使得纣王等的形象更为丰富立体,乃至人性化,妲己也不再是简单的红颜祸水。然而很可惜,这只是帝王天子、英雄美人的人性化,而原作本来更为丰富的普通人性化的表现,却被大量压缩,影片比原作更紧地束缚于“君臣之义”“父子纲常”的陈旧观念中。且试从四个方面做一对比分析。

二、妲己出世

封神本事“缘起”事涉两面,一为妲己出世而埋下商汤覆灭祸根;二为“封神榜”之入世下凡(姜子牙下山)。先来看前者。《封神1》开场即以画外旁白的形式交待,冀州侯苏护不行臣礼,拒绝纳贡,帝乙少子殷寿出兵讨伐。接着身为质子的姬发又充满崇敬的口吻独白道:他是我们的父亲,我们的英雄,我们都想成为他那样的人。接着是攻打冀州城,血拼冀州城。其中关键的桥段有:质子苏全忠劝生父苏护投降未果,殷寿以父亲之名使其甘愿自刎;冀州以火为障阻止商兵攻入城池,而殷寿出计用布蒙上马眼以解马惧之惊,一举攻陷冀州。再接着是商兵与冀州之兵马互撞、刀斧相击,殷寿斩杀苏护自己也身负重伤,鲜血渗入地下深层,致使千年封印九尾狐得以借自杀的妲己躯体而还魂。面对美艳妲己,殷寿不忍即杀,妲己以妖术舔痊殷寿发达之胸大肌,并告可成全殷寿成王之志。受蛊于美色兼野心,殷寿留而不杀班师还朝,将妲己献给父王帝乙。妲己以妖术附身太子,致其杀商王帝乙。关键时刻,姬发杀死太子,保全了殷寿之命。

而在原作《封神演义》中,开篇纣王已继承王位,国泰民安,但其上香女娲庙,迷色于女娲娘娘真身塑像之美貌,不顾臣子劝阻,提不雅之诗而冒犯于女娲。盛怒之下,女娲本欲即刻下界惩罚,只是周代商之天命虽定,但届时商之气数未尽,于是女娲找来妲己等三狐妖,密授玄机,命其下凡魅惑纣王,以泄己愤,行周代商之天命。至于苏护,则“素怀忠义,累有军功”,并无抗旨不贡,而是纣王闻其爱女妲己貌美绝世,命其朝商,索要妲己。苏护以君臣大义劝谒无果,一怒之下反出朝歌,并题反诗曰:“君坏臣纲,以败五常。冀州苏护,永不朝商”。于是纣王命西伯侯姬昌、东伯侯崇侯虎讨伐苏护。侯虎之弟黑虎以道术擒苏护长子苏全孝。苏护本欲杀死妻子、女儿并自尽以救下属及全城百姓,无奈不忍心下手。后经姬昌劝说,苏护同意献女于纣王,以保全家人性命及臣子之节。在护送女儿去朝歌的路上,妖狐摄取妲己魂魄,附体而为妲己,纣王无道、商汤败亡之命的大幕正式拉开。

两相对照,《封神1》之本事缘起的改动颇大,虽说好像是给纣王增加了一项篡位之罪,但大大弱化了他之昏恶,强化了他之大智大勇;同时也多少弱化了妲己之天生恶性,为电影后续增强纣王与其的“生死之恋”埋下了伏笔。这种看似更为人性化的处理,却将师出无名的商伐冀州正义化了,赋罪于诸侯。尤其是提前让姬发出场,渲染其对纣王的饱含父子之情的崇拜,几乎是凭空赋予殷寿以仁爱大慈之特性。这样开场的纣王,就具有了神圣君王几乎所有的德性:勇智慈威圣明。岂能不忠之、爱之?虽然后续的情节,揭示了殷寿这一品德具有假象性,但故事就此导入了“君臣大义-父子伦常”的双环扣中。

三、朝歌祸殃

《封神演义》纣王无道之表现,可谓罄竹难书,其中以杀死皇后、太子及比干剖心等书写最详。原作中,姜皇后苦谏纣王不要贪恋女色、遗害国家,并以正宫之身份,斥责妲己。妲己嫉恨,唆使奸臣费尤差人假装行刺纣王并嫁祸于皇后。纣王大怒听信妲己谗言,先剜去姜皇后一目,复以炭火炮烙双手,终使皇后气绝而亡。少年太子殷郊怒而斩杀嫁祸其母的奸人姜环,并欲去杀妲己,闯下大祸出逃王宫,终被捕获诏令斩首,幸得神仙相救而刀下遁亡。比干剖心之原委则是:纣王日夜荒淫、深陷无道,众臣反复劝谏无果,比干焦虑不已。妲己宴请其狐精鸡雏子弟于朝歌鹿台,众怪醉酒显形露出马脚,比干着人追杀于狐穴,剥其皮制成狐袍献于纣王。妲己见狐袍而痛悲,邀狐友胡喜妹设计谋害比干,病诈妲己心痛,唆使纣王逼比干借玲珑心一片医治妲己。比干无计而脱,被剖心后以姜子牙昔日所留之符护心而走。路遇一妇人卖“无心菜”,曰“人无心而死”,故比干终亡。

《封神1》改造性地保留了这三个故事。但皇后非因妲己陷害、纣王戕害而死,而是其借被邀与纣王和妲己同浴之际行刺妲己,不成反被妲己刺死。至于太子,则被影片提前长大,并被安排了几场捉妲己真身白狐的戏份,结果坐实谋害纣王欲以篡权之诬陷。而比干被纣王“剖心”更被改造为比干“献心”,逼使妲己吃下,以显狐妖原形。

由原作明显可看出,皇后、太子、比干被逼而死的不甘、无奈,而影片的改编,则弱化了纣王之昏庸残暴、妲己之惑媚阴毒,强化了纣王与妲己的复杂性与人性。再联想到影片略去纣王修建虿池、建造炮烙等事项,且将修建鹿台荒淫之因改为纣王为自焚谢天下而建此台,其强化君王人性之用意更为明显。但君王性格的人性化却是以对臣子们继续的奴性“政治物化”为代价,即把臣子更多地政治性地机械化为忠君爱国的陪衬。当然,这种政治性物化并非孤立,也配合着商业性欲望物化。皇后鸳鸯池谋刺妲己那场戏,水面上裸露的纣王胸大肌的确壮硕、性感,妲己的躯体更是妙曼迷人。皇后缓缓走入池间,绕妲己一周,色的诱惑与行刺的紧张两相作用,观影(淫)的诱惑力的确颇佳。只是皇后的失败一刺,不仅赋予了皇后比原作更强的为君献身的刚烈性格,且似乎又凭添了几分原配战小三的庸俗。

四、神仙下凡

导演乌尔善颇得意于“神话史诗”类型的开掘,这的确与其和编剧的再创造有相当的关系(详见后文),但也应该受到了原作的启发。就文类而言,《封神演义》常被归为“神魔小说”,这自然不错,但更确切地说它是神魔志怪和历史演义的结合。两者同属文化“小传统”,大多反映的是民间信仰和思想,戏说性均强。不过前者与民间宗教信仰关系更密,多怪力乱神;后者为民间历史演义,与正史儒家主流思想关联相对更密。《封神演义》融两者为一体,故所包含的思想观念更为混杂,不过其趣味所在与其说是演义历史,不如说是敷衍神仙弄法,宣传道法无边。因此,小说中充斥着大小神仙作法的内容,几乎每章皆有术士、真人之影,而且他们还往往决定着情节的发展,人物的命运。更重要的是,《封神演义》集传统民间天界、人间、地下之观念于一体,神、人、鬼相仿相通,因此,不仅天界道家“阐教”“截教”邪正斗法与人间西周商汤善恶征战相对应,而且仙人妖鬼也往往共享类似之性情欲念。虽神仙仍法力无边,但却并非神圣、庄严,即便女娲这样的造人之主,不仅会有人间之忌恨,而且还有不义之弱点。所以原作虽多怪力乱神迷信之杂糅,但也有不少亦神亦人的生动故事及凡人常情之表现。

作为长度有限的影片,《封神1》自然不可能原作照单全收,必然要施以大力的删削、修改,由于《封神1》努力于“神话”与“史诗”的结合及帝王、英雄之人性化表现,因此大大压缩、简化了原作真人、道术的戏份。这是使得故事讲述更为集中、严肃,但却也更明晰固化了神仙帝王、英雄凡人之尊卑等级界线,失却了许多原作神人相通的趣味性,更是将凡人几乎从影片中皆尽抹去。限于篇幅且只举姜子牙下山一例述之。

小说原作姜子牙本志在修道成仙得永世不老,但师傅元始天尊命其下凡,代劳封神,辅佐明君。姜子牙万般不愿,怎奈师命难违,只得离开仙界下凡人间。子牙在遇到姬昌前,穷困潦倒,颇多艰难,甚至遭到妻子马氏埋怨轻贱。正所谓“子牙此际落凡尘,白首牢骚类野人”。相关章节颇为生动,即便纯陪衬性的过渡人物马氏,也刻画得相当生动。

但《封神1》却改为众神仙争相下凡救人间,子牙力请拔头筹,持“封神榜”率哪吒、杨戬下山。如此以来,本与神仙内斗直接相关的《封神榜》,就变成了一卷事关国家安危、人民命运的道具,数天尊、众神仙也变为差异无多的“救命菩萨”,就连哪吒那如此动人的形象,也从一开始就成了姜子牙的护卫、侍从,子牙、哪吒、杨戬三大下凡道人及众神仙真人,几乎都成了表达“君臣大义”“父子情仇”之“民族世界观”的机械装置,只剩下一个来由不明的申公豹在那里弄妖作法。神仙斗法、人间情趣、凡人困窘,所剩了了,或荡然无存。即便接下来的两集影片,或许会有更多神仙斗法的表现,但原作民间艺术的杂糅、丰富、反讽之魅力,几乎尽失。“神话”“史诗”拼装的最终结果,只成就了皇权威严、英雄成长的辉煌史诗。

五、“父子伦常”的跨文化嫁接

综上,《封神1》人性化改编的努力,今天视野的观照,神话、史诗的拼接,或许使得“纣王终于既丰满又性感,妲己不再是红颜祸水”,紧扣了英雄成长的主题,加之“封神榜只能由天下共主开启”等的改编,是使得影片比原作更为紧凑,“重塑天地秩序”,克服了原作的散漫、杂糅。但这些改编告诉我们的似乎并非什么抽象的“人类开始试图介入世界秩序的维护,不再做匍匐于天神威严下的奴仆”(本段引文与转述见豆瓣网站评论:《绝不是魔改!两万字拆解封神第一部:当之无愧的中国神话史诗》)。相反,我们却看到原作的杂糅、反讽,被换成了一副更为纯粹的枷锁,整部影片都牢牢地束缚于“君臣大义-父子伦常”的双环铐中,只见帝王英雄叱咤风云,凡夫俗子只能仰望观瞻,毫无任何独立、平等、自由之现代公民意识的启迪性意义。

之所以如此,原因多重,本文无从详析,但与影片对汉蒙传统文化自觉汲取直接相关。

导演乌尔善为蒙古族,不过其之前的影片与史诗、英雄、传统文化之严肃改编等并无多少关系,而这些则与编剧冉平关系密切。冉平的成名之作为长篇小说《蒙古往事》,它以《蒙古秘史》为本。大胆借用富于现代个体意味的“意绪独白”式的叙事技巧,在保留蒙古古典叙事神圣性的基础上,将一个天生圣主的故事,改造成了一个孩子从苦难、野蛮、战争的环境中成长为伟大英雄的过程,堪称优秀之作。而其中兄弟、丈夫-妻子、父亲-儿子的情义关系,发挥了重要的作用,尤以对铁木真与赤术之可能性父子关系的处理为重要,从而大大强化了铁木真作为一个儿子、兄长、丈夫、父亲之与凡人相通的一面。而这一点则在史诗类影片《一代天骄成吉思汗》(麦丽丝导演、冉平编剧)中有了更突出的表现,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(这类创作取向,在新时期“蒙古帝国叙事”中,相当普遍。可参见姚新勇:《文化民族主义视野下的转型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》,“第三章 记忆与虚构:民族历史的重述,第五节蒙古帝国叙事”)。

冉平之成吉思汗改写的思路对《封神1》影响一眼可知,但问题是为什么过往的蒙古往事叙事获得了成功,而移用于《封神演义》的改编则适得其反呢?这应该与两者文化基底的差异相关。

蒙古族传统为游牧部落,部族血亲性关系比汉传统更重要,而且收养他人之子为自己儿子之习惯,也比汉文化来得更自然而天经地义。另一方面,游牧文明比农耕文明更善战杀伐,有关蒙古和成吉思汗的历史、传说,也往往从正反两方面突出这一点。而冉平类蒙古往事的现代重述,弱化了蒙古传统叙事的蛮勇杀伐,突出了人性的亲情、性格的复杂,更借助辽阔的草原、忧伤的马头琴、悠长的蒙古长调的诗性基调,突出了大地、母亲、生命乃至生态之普遍性情怀。尽管它们仍然是“英雄史诗”,但却疏远了帝王英雄传奇霸业之意旨。

而在传统汉文化中,“君臣大义”与“父子伦常”,为儒家君臣父子纲常伦理体系之核心,所谓“君君、臣臣、父父、子子”是也。从整体历史来看,这套伦理体系的核心是皇权、父权,发挥着束缚、统治的作用,根本而言与现代公民意识相悖。不过在儒家原初学说中,“君臣大义”与“父子伦常”两者,也存在一定的内在紧张。“君君、臣臣、父父、子子”并非纯粹自上而下的权力规范体系,也存在臣对君、子对父的反向性义务要求。孟子言“君之视臣如手足,则臣视君如腹心;君之视臣如犬马,则臣视君如国人;君之视臣如土芥,则臣视君如寇仇”。原初儒家思想中的这些君轻民重的人本主义因素,虽随历史延展而日益退隐,但却也一直在大小文化传统中有所承传,《封神演义》之武王伐纣故事本身就包含此意。不仅如此,小说中也有一些相应的表述。譬如纣王欲强纳妲己,苏护问计于部下,众将齐曰:“‘君不正则投外国’,今主上轻贤重色,眼见昏乱,不若反出朝歌,自守一国,上可以保宗社,下可保一家。”可见君不仅可叛,且君臣关系也不等于且轻于血缘宗社家庭关系,而且在汉文化传统意识中,“质子”不过就是人质。但《封神1》有意加入并突出众质子与纣王的父子关系,尤其是以儿子姬发为中介,将君臣、父子关系,结构为更为紧密的双重父子关系(影片中其他几个“质子”,均有类似功能),从而在君臣权力关系中掺入更浓的父子人伦情义,使之成为推动整部影片的基本动力关系。

这样改编的结果,情节是变得更为紧凑,但在思想观念上,不仅没有突出儒家的民本思想,相反却恰恰强化了专制王权“父子关系”的隐喻性心理结构,为专制王权涂抹上了更具欺骗性的人伦色彩,“君臣大义”“父子伦常”这本来含有较多内在紧张一对关系,就被结构为“君臣大义-父子伦常”之双环扣,传统纲常伦理的专制束缚性更为强化。从而使得虽杂糅但却具反讽性的原作之民间戏说,变成了纯粹一本正经的帝王英雄史诗。

笔者看到《封神1》将被攻打的冀州城“民族化”为《权力的游戏》之凛冬城时,不禁莞尔,而当意识到被更紧地束缚于导演所谓的传统民族品格时,则更是唏嘘——《封神1》究竟展现的是何种民族心理?

(注:作者为暨南大学教授。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。责编邮箱bo.liu@ftchinese.com)

版权声明: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,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,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,侵权必究。

读者评论

用户名:
FT中文网欢迎读者发表评论,部分评论会被选进《读者有话说》栏目。我们保留编辑与出版的权利。
用户名
密码

弗里德里希•默茨还能拯救德国吗?

这位总理竞选的领跑者有大胆的经济改革计划,但与极右翼的暧昧关系损害了他的竞选。

Lex专栏:瑞银是欧洲银行业最孤独的登山者

与其将目光投向欧洲其他国家,瑞银更希望缩小与摩根士丹利等美国竞争对手的差距。

美国大宗商品贸易商ADM全球裁员700人

面对全球贸易战的威胁,美国大宗商品贸易商阿彻丹尼尔斯米德兰大力削减成本。

中国对美国征收关税回击特朗普

在美国对中国进口商品加征额外10%关税后,北京将目标对准能源和谷歌。

Palantir预测马斯克的政府削减成本将为其带来意外之财

首席执行官表示,马斯克的政府效率部门将对数据分析集团“非常利好”。

欧盟推进执行人工智能法案,无视特朗普警告

布鲁塞尔将发布关于禁止使用人工智能的指导方针,尽管美国总统威胁要对大型科技公司的待遇进行报复。
设置字号×
最小
较小
默认
较大
最大
分享×